拉那些抑郁的孩子一把
2019-09-21 12:07:26   

2012年3月18日,年仅22岁的@走饭 临终前发布了最后一条微博:“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这条微博后来成了一个“树洞”,容纳了各种伤心、绝望、痛苦的情绪。直到现在,平均每一两分钟,依然就会有网友到这条微博下留言,评论条数已经超过100万。

通过互联网干预有自杀倾向的“网络原住民”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朱廷劭对曾给@走饭 微博写评论的4222人做过调查,这些表达过自杀想法的人,并不是说一说而已,其中超过60%的人有过自残行为,并有真正的自杀企图。后来,朱廷劭团队研发了一套AI系统,通过大数据等方法识别评论者是否有自杀企图。截至目前,已经识别了近40万条评论。

朱廷劭团队在微博上的官方账号是@心理地图PsyMap 。每当检测出有自杀意图的账号,@心理地图PsyMap 就会发去一条私信:“你现在还好吗,情绪状态怎么样?”此外,还有一系列提供帮助的渠道。

有网友曾在接到私信后回复说:“谢谢在我身陷泥潭之时拉我一把。”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朱廷劭说,现在90后、00后基本上都是在互联网的伴随下长大的,通过互联网去干预这些有自杀倾向的“网络原住民”更便利,同时效率也更高,因为可以在检测到危险信息后第一时间联系对方。

重度抑郁症患者会伴随自杀倾向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青少年健康加快行动:促进国家实施指导》显示,自杀和自残引起的意外死亡是2015年全球青少年第三大死因,约造成6.7万人死亡。自杀人群低龄化的趋势令人担忧,接受朱廷劭调查的有自杀倾向者中,高中生占比接近30%,初中生接近15%。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主任崔永华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我国关于儿童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全国范围内的数据还在统计之中,但是国内一些省(区、市)和很多其他国家已有相关的流行病学数据。崔永华说,结合各方数据,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患病率一般为15%~20%,抑郁症患病率约为1%~7%,而重度抑郁症患者则会伴随自杀倾向。

崔永华说,只有两类人会“心甘情愿”地去自杀,除了有幻觉、妄想等症状的精神病患者,更为常见的是抑郁症患者,因为他们常常会感到绝望、活着没有意思。崔永华介绍说,自杀是青少年的第三大死因,日常所听说的学生跳楼事件,许多都是抑郁症引起的。

崔永华曾经接诊过一名刚上大学的学生,患有重度抑郁症,自己待在家里不愿意见任何人,包括父母。他们家里是二层阁楼,他住在一层,平时吃饭,都是爸妈拿一根绳子把饭从二楼吊到一楼,放到窗户边上,这个孩子吃完饭再把餐具放到窗户边,爸妈再把碗筷吊上去,连上厕所他也在自己的卧室解决。

就这样在家里休学两年,爸妈无奈,在他的饭菜里放了安眠药,趁他睡着的时候,把他“绑”到北京看病。这位患者告诉崔永华,他觉得人生没有任何意义、很无聊,他平时待在屋子里上网也只是为了打发时间,他很想自杀,只是因为怕疼所以没有实施。

崔永华是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专业委员会委员,他告诉记者,平时我们说的青少年是指18岁以下的孩子,但是因为发病原因、病征相似等,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专业委员会认为24岁以下都是青少年。

学会区分是青春期叛逆还是抑郁症

崔永华说,从医学角度来说,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并没有被完全确定,比较公认的说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似乎发挥更大的作用,环境因素则会成为这个疾病的诱发因素。

对于青少年来说,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就是家庭,崔永华解释说,父母的教养方式不良、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婚或者是父母的性格比较焦虑抑郁,都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

重度抑郁症的青少年容易有自杀倾向,但在还没有发展到重度抑郁症阶段时,有一些症状会表现出来。崔永华介绍说,抑郁症前期会有一些情绪和行为的改变,比如易怒,甚至经常和父母、老师对抗;学习成绩下降,因为孩子注意力差了,记忆力减退,逐渐对很多事丧失兴趣,包括对学习,他们不愿意写作业,不愿意上学,由此导致逃学、每天沉迷于网络游戏,夜不归宿、离家出走,这些都是重度抑郁症常见的早期行为之一。

由于这些行为和青春期的叛逆很相似,因此很多家长都不觉得孩子得病了,耽误了治疗。如何区分二者呢?崔永华说,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是,是否影响社会功能。一般孩子的叛逆会偶尔和父母吵架等,都是很正常的,但是都不会耽误学习和生活。

自杀干预切勿说教和指责

朱廷劭团队曾对已经确认死亡的微博用户进行过调查,发现他们在微博上互动更少,更加关注自我,在情绪上有更多负面表达,非常抑郁、焦虑,他们使用表示死亡的词更多,表示未来的词更少。朱廷劭解释说,有自杀倾向的人微博表达也会类似。朱廷劭发现,通过干预,有自杀倾向的用户谈论死亡的次数降低了,谈论未来的次数增加了,对未来抱有更大的期望,这说明他们的干预发挥了作用。

虽然两年多来,朱廷劭团队在自杀干预方面有了成果,但是他觉得这种模式是否真的合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为自杀干预如果失败的话后果很严重,生命是无法挽回的。很多人听到自杀干预都会有一种很崇高的使命感,但是我觉得还是要慎重,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我们没有办法真正地处于他们的环境、了解他们的想法。有些我们觉得有用的观念,对他们不一定有用。”

在自杀之前,一个人会释放一些信号,常常会做出一些反常举动,比如一个抠门儿的人忽然把东西送给别人,一个情绪稳定的人忽然有剧烈的情绪变化等,而且这些变化一般都找不到理由。朱廷劭表示,如果发现身边有人有自杀倾向,要学会倾听,或者可以尝试和他直接讨论一下生死的问题,一定不要讲大道理、说教,甚至指责。有自杀倾向不是错误,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要首先和孩子一起接纳这种想法,对他表示尊重,然后再和他一起克服这个困难。

朱廷劭说,自杀干预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如果方法不对,有可能这次干预成功了,暂时阻止了对方自杀,但对方内心更坚定了自杀的想法,只是过一段时间再实施。所以朱廷劭建议遇到有自杀倾向者,应尽量寻求专业的帮助。崔永华也建议,应该将有自杀倾向的人送到医院进行干预治疗,尤其对于那些重度抑郁症患者,往往需要药物治疗或住院治疗,普通的心理干预发挥的作用有限。(记者 刘昶荣)

24小时服务法律热线:0531-80961678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9 东营知名律师 法律咨询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