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要扫得一尘不染,书要放得整整齐齐,字要写得方方正正,黑板要擦得干干净净,做人要知书达理,穿着要朴素大方,说话要字正腔圆,书要背得滚瓜烂熟……”
在自己任教的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许军则以“严厉”闻名。他所管理的班级,从学习到课堂纪律乃至上课间操等,全都有着详细的规定,久而久之,学生们亲切地将他的班级管理办法称为“小许班规40条”。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1996年,许军则从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到长治二中做了一名英语教师。开启教师生涯之初,他就坚信只要脚踏实地,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处着力,一定能做出非凡业绩。
“每人在一张A4上纸写下自己的简历。”许军则的“开学第一课”就是这么简单。但是很多学生偏偏过不了这一关,因为许军则不仅要看内容,更要看学生们字写得好不好。他把写一手好字看作一种礼貌,“既是对自己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许军则坦言,自己是一个荣誉感很强的人,“荣誉感往往能产生动力”。日常教学之外的各种活动,只要是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他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且自己从不缺席,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0条班规’可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为了督促学生每天按时作息,许军则坚持每天早晨7点前准时到达教室门口;中午放学,他要等学生对上午的课程内容进行总结以后,才和学生一起离开教室;每天晚自习结束,他和学生一起离开教室,然后检查宿舍,督促学生休息,回到家多数时候已是半夜了。在许军则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言传身教。
2002年,为了让班级在运动会中取得好成绩,赛前一个月,许军则开始每天清晨和学生一起训练。从那以后,许军则就坚持每天早上和学生一起跑步,从未懈怠,至今已持续了17年。“对学生来说,陪伴往往是最好的鼓励和关爱。”谈起这样做的初衷,许军则如是说。
宽严有度皆是爱
许军则一直把做好细节作为学生养成教育的关键。他要求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端正态度,认真对待。他制定的“40条班规”说是“40条”其实已经拓展到200多条,内容详细到令人咋舌,但日子一长学生们发现“仔细想来都有道理”。
许军则认为,作为一名班主任,对学生要求“严是爱,松是害”。一次自习课时间,有一名学生在教室里高声喧哗,恰巧被在楼道里的许军则听到,他立刻走进教室,严厉批评了这名学生。很多学生记得,那天许军则非常生气,说话声音很大,离开教室时关门的声音也很大。在他看来,一个人犯点错在所难免,情有可原,但如果影响到别人是“绝对不允许的”。
有人问许军则:“你制定的‘40条班规’里许多规定和学习本身没有直接关系,有那么重要吗?”在许军则看来,做好生活中的小事,往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我更看重学生的未来”。
许军则教过的学生牛木川刚入学时成绩比较差,上课经常迟到,书写潦草,课桌上的书本总是乱放一气。许军则多次找他谈心并试着帮助他改变这些不良习惯,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纠正。经过许军则半年多的“调教”,牛木川进步明显,2009年,牛木川在全国物理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010年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牛木川给许军则的信中写道:“许老师,是您的严格要求让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是您的严格要求让我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是您的严格要求让我的人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辛勤耕耘,孜孜育人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许军则探索出了“高效课堂读、听、练、议、讲五步教学法”。课前,他认真钻研教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课堂上,他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讲课效率,用丰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课后,他督促学生强化读写,勤于背诵,注重练习。
为防止部分学生岀现偏科,许军则一有空就和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分析研讨班上学生的上课情况、知识接受能力以及单科成绩。发现有偏科的学生,他会及时和任课教师沟通,帮助学生及时补足知识点,保证他们所有课程齐头并进。
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许军则还潜心钻研,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他编著了山西省校本教材《快乐英语动感地带》,承担了山西省“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英语写作渐行递进式教学模式研究”,讲过的课例被评为山西省2016—2017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省级优秀课。
对身边每一名同事,许军则同样十分关心。他十分注重发挥引领和“传帮带”作用,通过“听评课、互听互评”、组织专题研训活动等方式帮助年轻教师。通过他的传帮带,长治二中很多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为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
从教23年,许军则带了8届学生,教过的学生中有1200多人考入全国重点大学,其中有不少已崭露头角,成绩斐然。
躬耕讲台23载,引导一届又一届学生成才的同时,许军则也收获了许多馈赠——“山西省模范班主任”“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
长治二中教学质量长年居全市之首,该校校长延庆余总是感慨:“学校取得这样的成绩,全凭一批像许军则一样的老师默默耕耘,呕心沥血。”*(记者 赵岩)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20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