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书育人中收获幸福
2019-09-18 10:35:31   
原标题:在教书育人中收获幸福

  于瑾和学生们在一起。资料图片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同事的口中,国际金融贸易学院于瑾教授是仙子、天使、女神,聪慧、纯粹、温润包容,与嚣杂的尘凡无争,一心都在追求完美。离去一年间,门下弟子每每见面,相对泫然。于瑾的师母王福恒听说于瑾被对外经贸大学追授模范教师后说,“她是模范教师,她更是精神楷模!”

  “我回去歇一会儿啊。”2018年5月24日上午,完成博士生论文指导后,极度疲惫的于瑾跟同事们告别。回到家中,她还回复了6名本科学生的论文修改意见,可入睡后就再没有醒来。家人遵照于瑾一贯的低调性格,没有广为告知,但在八宝山的送别仪式现场,四百多学生排出长队,挤满了大厅,许多于瑾课上的旁听生都赶来送别。这位素色裙、波波头、说话温柔可爱、总是浅浅微笑的老师默默地印证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古语。

  上讲台,精益求精

  在大学校园里,一些学生偏向选内容简单、容易拿高分提绩点的课,喜欢妙语连珠的热闹课堂。于瑾教的是复杂艰深的微观金融,也不是天生的“段子手”,但她的课却受到一届届学生的追捧。

  “很多老师为了方便基本用PPT讲课,于老师很少用,不仅如此,她还坚持为学生编写学案。”对外经贸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洪俊杰对此印象深刻。与靠着一沓发黄讲义在讲台上一站十几年的教师不同,于瑾每次登台授课都会重新备课,教案总是最新的。于瑾的丈夫王文灵告诉记者,于瑾每次开课,头一天都要在电脑前忙到深夜,把最新的实例和金融数据补充进教案,做完准备工作常常失眠。

  但站上讲台的于瑾总是神采奕奕。2017级硕士生贾敏回忆,于老师讲课非常注意观察学生、调动氛围,每到内容复杂、集中的段落,就要和学生眼神交流,确认没有游移的眼光,才会继续进行。而遇见学生有精神疲惫跟不上的情况,她就打个趣“小朋友们快支撑不住了,我们休息一下吧”。“于老师一堂课讲下来常常满头大汗。”

  “于老师喜欢卖萌,喜欢歪着头、装作一脸困惑地开我们玩笑,喜欢笑眯眯地叫我们‘小朋友’。”2016级本科生任正用“可爱”来形容于瑾,而“小朋友”“小可爱”也是于瑾常常用来称呼学生们的口头语。“我和于老师只有货币银行学的一课之缘,但这门课我真正理解学懂了。信手拈来的金融时事、融会贯通的概念模型,让这门高深的课平易近人起来。”任正回忆,在去世前一周,于瑾还为她从家带来了最新版投资学课本,这是一次课间闲聊她偶然提及想自学的。“现在看着那本厚厚的课本,想到再也难以回报老师,只能把这份情感埋在心里,告诉自己要铭记、要努力。”

  做科研,心系育人

  20世纪80年代的金融教育缺乏数理训练支撑,一般老师都会选择宏观金融作为教学和研究方向。但随着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加速,于瑾敏锐地感觉到,未来需要懂微观金融、会做定量研究的人才。对自我高要求的她自学补齐了相关数理知识,成为国内第一批研究金融衍生品、期货、期权等微观金融问题的学者。

  于瑾的博士导师王绍熙教授说:“在我带的学生中,于瑾是尖子中的尖子,很早就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不少论文。”于瑾的博士论文《利率期限结构研究》就是直面金融领域最根本的资金价格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评定教授职称时,于瑾获得全票通过。最近十年,于瑾研究新兴市场金融,其成果被“期权之父”、诺奖得主罗伯特·默顿收入麻省理工学院金融教学材料。“于瑾对新兴市场的研究引人注目。”听到于瑾去世,默顿深感惋惜,亲自担任了于瑾教育基金会学术委员会的主席。

  但在后来的科研生活中,于瑾并没有走上追逐科研锦标、学术头衔的道路,而是将自己的研究心得注入教学体系、教材建设中。九十年代末,院领导找到于瑾,希望她挑起重担,开设新的微观金融课程“投资学”。她搜罗最新资料数据、悉心研究,打造出一门贴合实务的王牌课程。后来,院里引进学习微观金融的年轻教师,于瑾又毫不犹豫将自己多年积累、反复打磨的教案送给了他们。“她对我讲,年轻人海外留学归来,知识体系更完备,多些支持,他们一定能比我们强。”蒋先玲说。

  学高才能为师,于瑾将自己在微观金融领域的研究转化为授课内容,丰富扎实的教学内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课堂一再扩容。学院的“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证券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实务”等课程都是在于瑾手中建设起来的。“可以说,于瑾老师为奠定对外经贸大学的现代金融课程体系作出了独特贡献,我校的《投资分析》《国际金融市场》《货币银行学》等教材都是由她主编的。”洪俊杰说。

  于瑾关注前沿、关注实务也是在为学生的研究蹚路。于瑾的学生张少青说:“学生选择论文方向时,于老师从来都是自己先阅读相关文献,不会布置没读过的文献。”多位学生都提及,开题的时候,于老师的指导说明都在三页以上,列出各种方向,附上案例;修改论文时,于老师都是逐字逐句修改和批注……“毕业答辩,论文框架、讲述方式、可能的问题,于老师准备得比我们还充分,让我们既愧疚,又深受勉励。”贾敏说。

  课堂外,照亮他人

  “于瑾姐姐总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对别人的需求明察秋毫,谈吐委婉、举止得体,而我总是直来直去。她总能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收获幸福。”同事江萍说,与于瑾的交往让自己反思,变得更包容、更有耐心了。“温柔如水的她,内在却拥有着巨大的人格力量。”

  润物无声,在一次次抉择中,于瑾的人生态度影响着她的学生。面对年薪百万的境外发展机会和赴陕西安康当驻村第一书记的选择,硕士范蔚然选择了后者,“于老师就是把看似平凡的事做到最好,她一定会理解我”。而当何亮宇本科毕业后想去甘肃支教,又担心前途,犹豫间是于瑾坚定了他的决心:“等你支教回来,只要你愿意,我当你导师。”

  结婚、生孩子……很多学生重要的人生时刻,于瑾都应邀在现场见证。除了学术之外,人生、事业、情感、家庭都会成为于瑾和学生交流的话题。2012级硕士王俊刚刚入学时惊讶地发现,有的早年毕业的学生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依然不忘从外地赶来看于瑾,深夜长谈,后来她理解了,“于老师发自内心地关心学生,虽然自己不发朋友圈,却能记住学生的动态,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关心我,和我们聊天。她的温润善良给人一种向上的能量”。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位南开大学毕业的外资银行高管受到于瑾的影响,十多年来自费往返京津到学校开课。原来,为了解决书本与实务的脱节,于瑾想方设法发动亲属、校友等社会关系,找来业界专家给学生开课。当时学校给的讲课费不多,于瑾觉得过意不去,便跟请来的人说,我替你去领讲课费,转身自己添一部分钱给到人家。蒋先玲说:“很多业界大牛几乎义务地来帮于瑾这个忙。于老师的诚恳、不计回报的付出感动了他们,这就是她的人格魅力。”

  了解到于瑾的事迹后,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殷勇说,金融行业总爱讲“杠杆”,于瑾这样的老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影响了那么多人,她的育人“杠杆”作用是最大的。

  时光流逝,转眼一年多了,清明、周年,于瑾的学生们会自发地相聚、去陵园看望恩师。“于瑾是一个细心、耐心的人。每逢各种纪念日、节日,于瑾总会写个小卡片、做点小玩意,让生活充满意趣。她散发的光辉让每一个身边人都暖暖的。”王文灵说起于瑾伤感难抑:“于老师其实找到了最适合她的职业,教书育人的工作没有止境,在这个岗位上,她可以心无旁骛地追求完美,也将自己的才华用在塑造优秀的人身上,在这点上,她是幸福的。”(记者 刘博超)

24小时服务法律热线:0531-80961678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9 东营知名律师 法律咨询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