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根植于“大土地”
2019-09-17 09:25:52   

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新使命接续新担当。南京农业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精神,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扛起强农兴农的时代使命,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面向“三农”主战场,以人才为基、以科技为犁,将农林人的小我,融入祖国建设发展的大我,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革命”提供农林智慧和方案。

紧跟需求调整专业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以及正在全球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高等农林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农高校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突破单科性办学的局限,切实肩负起为我国“三农”事业培养“领航人”的时代使命。

我在今年给4395位2019级学生上的“新生第一课”上,提出了“使命之问”,什么是涉农高校的使命?什么是青年学生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正恰恰深刻阐述了大学的使命与青年的使命。一方面,涉农高校的使命,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农大青年学生的使命,是要矢志一流、追求卓越,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为己任,努力成长为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

农业要强,必须三产融合、多元发展,这就要求农林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应该是“贯通式”、多样化、分类培养。既要对接创新发展,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农林人才;又要对接产业融合,培养一批多学科背景、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

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坚持以新理念抓总体布局,出台加强一流本科教育的二十条意见,全面推进“《大国三农》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搭建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本研衔接的人才培养路径,推进人才培养与“三农”事业和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紧跟需求调整专业布局,开设人工智能专业,优化农科特色通识核心课程体系,探索建立书院制荣誉学院,推进智慧教学建设。通过“世界农业奖”对话等平台,加强与世界涉农大学和国际组织的交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我们就是想通过“使命之问”激励青年学子主动思考,就是想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人才培养的质量革命,激发青年学子在新时代希望的田野上建功立业,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

把牢学科建设龙头

科技兴农需求紧迫、形势逼人。在“双一流”建设中,农林高校的行业优势和综合竞争力偏弱,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尚缺引领力。农林高校只有把牢学科龙头,才能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升创新的持续动力,带入共生互动的良性轨道。

首先,要做好学科建设的生态布局,让学科建设既有“种树”的高度,又有“种草”的宽度。以优势学科为牵引,科学定位文理工科,加快推进学科综合化,重视哲学、数学、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建设,逐步形成“强势农科、优势理工科、精品社科、特色文科”的生态分布,在保持优势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加快学科综合,扩大办学影响。大力发展涉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将学科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治理相结合,扎根农村、面向农民,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挖掘农耕文化的深刻内涵与精神意蕴。

其次,要加强新兴交叉学科建设,让学科建设更有前瞻性和生命力。我们既注重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科技、工程技术改造去提升传统优势学科,保持优势领域的世界一流;又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等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努力发现学科建设增长点,紧跟科技前沿动态发展。

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往往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但可以肯定的是,学科建设是龙头,是汇聚师资队伍、培养创新人才、产出创新成果的平台载体。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是构建世界一流学科,对于农林高校而言,就是要立种树之“高”、纳种草之“宽”,推动更多学科从全国一流走向世界一流。

翻耕“三农”沃土

三农问题一直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之初的活力主要在农村绽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长期以来,南京农业大学始终用科技的力量为改革发轫、用扎根的决心为振兴添瓦,鼓励老师开展自由探索,逐步改变“自下而上”的、“零零碎碎”的“小科学”或作坊式科研方式,形成“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大科学”意识,围绕国家需求开展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将“大科学”根植于“大土地”。

瞄准科技前沿。优化科技战略布局,不断突破基础性、前瞻性、世界性的重大科研难题,在诸多领域引领农业科研攻关的方向。我校万建民教授团队多年水稻遗传育种攻关,发掘高产优质抗性基因;王源超教授团队发现全新病原菌致病机制“诱饵模式”,为作物疫病的可持续防控指明了新的方向;曹卫星教授团队系统开展稻麦生长指标光谱监测与定量诊断技术研究,让作物生长从“看天吃饭”走向“知天而作”。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亮剑”科研“高峰”,彰显南农人在农业前沿领域的蓬勃创新力与国际影响力。

闯出产业新路。立足国民经济主战场,加大成果转化、促进成果生根,推进创新链条与产业链的融通,助推企业闯出产业新路。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团队,系统开展了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与应用研究,改变了我国肉品加工装置靠进口的现状;有机肥团队将农业废弃物转化成微生物有机肥,突破瓶颈、变废为宝,实现了技术转让、推广应用与农民增收的多方共赢。正是放眼市场与产业,通过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的融通发展,才构建起开放、协同、高效的科技研发平台,成就了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

切中民生需求。依托资源、人才、平台优势,组建优势特色专家团队,开展针对性攻关。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稻麦监测与诊断,提升作物生长的预测和调控水平,为作物精确栽培和数字农作提供广适性的决策支撑,切实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以国际合作平台与援外基地建设为载体,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实现“项目—人才—基地”三位一体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

我们将牢记兴农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强科研创新,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全面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场上,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广阔天地,承载使命、勇拓新路,翻耕“三农”沃土,著就新时代“大学”与“大地”的精彩篇章。

(作者:陈利根,系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24小时服务法律热线:0531-80961678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9 东营知名律师 法律咨询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