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就“生病”?病因或在心
肚子疼、头晕、呕吐……都可能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症状
医学指导/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理科汪玲华主任医师、查彩慧主任医师、欧婉杏副主任医师
刚刚结束的电视剧《小欢喜》中,展现了几个典型家庭教育模式。教师宋倩的家庭环境优渥,女儿英子懂事漂亮、成绩优异。但在妈妈的高压管制下,英子却越来越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出现了整夜睡不着觉的典型抑郁症症状,在情绪崩溃的边缘还一度想做出跳河的举动。
其实,像《小欢喜》里英子一样有情绪问题的孩子,在医院的心理科有不少。本周,中小学生正式进入新学年的学习阶段。儿童心理科专家介绍,分离焦虑在读幼儿园的孩子中很常见,而在稍大一些孩子中则会表现为学校恐惧症、厌学。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情绪、心理出问题的表现各异:有的孩子会特别黏人,有的孩子会特别暴躁;还有的家长,发现孩子一上学就总“生病”,出现腹痛、恶心、头晕、胸闷等,辗转医院各科室查不出问题,结果发现,这原来都是情绪问题的躯体化症状。
开学第二周和小长假后 是分离焦虑发作高峰
3岁女孩小A今年春季开始入读幼儿园。之前在家里,她主要由奶奶带,很少和同龄孩子交往。上幼儿园后,和同龄的孩子相比,对幼儿园生活迟迟无法适应:不配合晨检,害怕老师,常常自己在后排的角落位置呆坐;总是大声哭闹,走在路上时不让人靠近,一有不顺意的事情发生,就乱丢玩具;有时候甚至咬自己、咬衣服,打家人、打自己。同时,小A又对妈妈非常依恋,见到生人会要妈妈抱,要上固定的卫生间。
“学龄前期的孩子里,分离焦虑很常见。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分离焦虑的孩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理科查彩慧主任医师介绍,和入园入托相关的分离焦虑高峰往往出现在开学的第二周,以及小长假(如国庆)后的第一周。小A由大哭大闹到最近在幼儿园常常呆坐的表现,已经进入分离焦虑的第三阶段了。
大部分有分离焦虑问题的孩子,一开始的表现会比较好分辨为“情绪问题”:早上不愿意起床、不愿意换衣服,哭闹、不愿意上幼儿园,无缘无故发脾气,晚上要爸爸妈妈陪睡、睡梦中惊醒等。
需要留意的是,有的孩子情绪、心理问题会逐渐演变成躯体化症状,是分离焦虑的第二阶段,比如肚子疼、头晕、呕吐、心跳过快等,“往往一开始家长不会想到孩子的症状是心理问题引起,也可能不愿意接受,带孩子反复就诊于各个科室,都没有查出什么问题。我们常常接到消化科、神经科、免疫科、心内科转诊过来的病例。”查彩慧说。
大一些的孩子,和学业相关的情绪、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校恐惧症,大多数出现在小学刚入学、小学高年级面临升学压力、青春期的孩子里,同样地有可能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化症状。查彩慧提醒,小学要求比幼儿园严格,家长对于孩子的成绩也会更看重,即使是幼儿园适应很好的孩子,或者是学校里品学兼优的孩子,读书时也有可能出现问题。
孩子敏感自信心低 更容易产生分离焦虑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理科欧婉杏副主任医师介绍,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有多个方面。
首先是孩子本身的气质。有的孩子会比较敏感,对别人的言语,特别是负面的批评很容易记在心上。
还有一部分,对学校、幼儿园存在敬畏心理,在学校容易压抑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上课时可以表现得很好,但是回到家里就会情绪爆发,出现“在学校特别乖,在家里特别闹”。
有些孩子是因为本身自信心低,觉得完成学校的任务、和其他孩子相处交往有困难。
二胎家庭要注意大宝宝对家长关注的需求。有的大宝感受到妈妈关注弟弟/妹妹的时间多了,会担心开学后妈妈陪自己的时间就更少了,也容易出现分离焦虑。
另外,孩子的社会认知发育不良,也容易导致分离性焦虑的出现。
专家支招: 多发现孩子的优点 肯定鼓励孩子
对于这些情绪,专家建议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预防。
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查彩慧建议,上幼儿园前可以让孩子有短暂离开妈妈或主要带养人生活的经历。从半天开始到全天,再到由其他家长带着到外出小住一天。
另外,要提前培养孩子吃饭、穿衣、上厕所等自理能力,让他们不惧怕独自面对幼儿园生活中的各项任务,让他们更自信。对于社交能力较差的孩子,要提前进行社交技能训练,和家庭内部的兄弟姐妹、家族内的同龄孩子、小区里的玩伴等建立起不同层次的同伴关系。
“要帮助孩子顺利从休闲的长假过渡到紧张的学习阶段,首先就是要让孩子家中的作息、要求和上学的作息、要求逐步同步起来,包括起床、休息、玩耍的时间。”欧婉杏表示。
家长要避免用“上学”来恐吓孩子,比如现在很多家长都很容易说的一句话是:“你不听话就送你去上学,上学你就知道老师的厉害!”这会让孩子觉得学校是很恐怖的地方。
家长还要多了解孩子在学校里面的情况,细心聆听或者主动询问,可以从中知道学校里让孩子担忧、关注的是什么。对于孩子开学后的情绪,要认可而不是否定,多给他出主意、想办法,而且是要直接具体的方法,而不是空洞抽象的说教。
比如孩子回来说:“妈妈,老师给我安排了个新同桌,我不喜欢他。”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和谁同桌不都是一样吗?你学你的,他学他的,有什么问题。而且你同桌还是学习委员,你学习那么差就应该向别人好好学习学习。”
这个回答可能会慢慢关上和孩子沟通的“门”,有可能孩子慢慢地就不愿意把学校里的事告诉你了。
欧婉杏表示,孩子跟你这么讲,首先是告诉你“他不高兴,不满意老师的安排”,“这个时候我们要认可他的情绪:‘是的,老师没有征求你的意见。你以前的同桌确实跟你相处得挺不错的。’然后我们可以提供他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要不要给你同桌两个星期的试用期,考察考察他?’‘要不以后一下课就跑去原同桌的地方,反正都是在同一个班,没有多大的地方。’‘要不你试着偷偷找老师,把你的想法告诉老师,不过你一定要有理由啊,为什么要换掉你的同桌?’”这样先认可了孩子确实不高兴,在给他建议的同时其实是在安抚孩子的情绪,让他学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除此之外,家长要多发现孩子的优点,主动肯定孩子、鼓励孩子。另外,最好多带孩子在不同场合接触不同类型的孩子。孩子的活动范围扩大后,认识的朋友多了,会结交一些好朋友,对身心健康、情绪调节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深度陪伴 能帮孩子远离网瘾
对于一些性格内向、不喜欢交朋友,自信心低下或学业受挫、人际关系不良的青少年,还要当心网络成瘾的问题。
中学生小D,自小学五年级开始玩电子游戏,开始时每天完成作业后玩,渐渐玩到凌晨不想睡觉,控制不住玩游戏的冲动,家长没收手机会大发雷霆,摔东西,有时威胁父母说不给玩就跳楼。渐渐出现焦虑,社交恐惧,严重时出现幻觉等精神症状,一上学面对学习压力就症状加重,家长以为是青春期反叛,不知道是心理疾病,买了许多书在家希望通过家庭教育让他跟上学校进度、日后重返学校。
就这样,小D在家休学1年多才就医,此时小D已经出现强烈的抵抗情绪,不配合医生的治疗。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理科汪玲华主任医师介绍,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虚拟世界中,网络的匿名性可以减少陌生焦虑,在游戏中容易得到奖励,也使孩子容易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
社会与家庭环境对网瘾的产生也起到明显的作用,如果家庭气氛不和谐,家庭教育中打骂训斥过多,父母离异或孩子留守等情况,青少年网瘾发生率明显增高。
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家长和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教育,既要让青少年熟悉和利用网络的优点,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网络具有的潜在威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认知,清楚地知道在网上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生活氛围,融洽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现实人际关系。
家长应该让孩子及早认识电脑除游戏外的大量功能,引导孩子了解各类应用软件,如文字编辑、表格编辑、图形处理、动画等。
“在孩子玩游戏时,如果有可能,尽量陪孩子玩,一起大呼小叫,这是非常快乐的亲子时光。而且孩子会乐意你介入游戏,你不再需要偷偷去‘侦察’孩子玩什么游戏,也不需要去讯问孩子在玩什么,你就自然成为孩子游戏中的角色,可以自然地发表意见,引导孩子游戏的方向。”汪玲华说,在孩子玩游戏长时间不肯停下来的时候,提前5~10分钟跟孩子商量任务结束就不要再玩了,游戏任务没结束的强行中止会引发许多问题。
父母还要尽量对孩子多做深度陪伴,带着孩子做别的事情,比如户外活动。“孩子并不总是会对游戏念念不忘。有时如果我们能够带着孩子出去释放能量,玩到很晚的时候,当我们问孩子回家吗,今天还没玩游戏呢,我们也许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会说‘妈妈,我玩会儿再回家,今天我不玩游戏了’。做父母的深度陪伴孩子,激发出孩子的其他兴趣后,游戏的魅力也并没那么大。”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 通讯员李雯